CAD设计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论坛新手常用操作帮助系统等待验证的用户请看获取社区币方法的说明新注册会员必读(必修)
查看: 1795|回复: 1

平法技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3-22 22: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平法技术学习  F; l; c8 l- e) F2 Z
汤仁海整理(2006年4月12日)
9 b7 ^8 o. ^3 Y1 r+ _版主陈达飞先生介绍:" U# B3 J1 A3 g, X
http://www.sxzdh.com/info1/bbs1/index.asp(论坛网址)
& ], a' ^2 K" m% {陈达飞同志是山西省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协会常务理事,山西省自动化研究所信息工程部主任,教授级高工。196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计算数学专业。从事建筑施工及工程预算13年,积累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
3 \5 A9 M2 y/ B) m$ u5 w6 M/ W+ D“平法实用技术讲座” 前言, I' B, o& c7 x: J
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简称“平法” ),是对我国混凝土结构施工图的设计表示方法的重大改革,被国家科委建设部列为国家级推广的重点科技成果。, e3 b# f+ J5 A" I' h, S/ ?
“平法”的实质,是把结构设计师的创造性劳动与重复性劳动区分开来。一方面,把结构设计中的重复性部分,做成标准化的节点构造;另一方面,把结构设计中的创造性部分,使用标准化的设计表示法——“平法”来进行设计。从而,达到简化设计的目的。
; u8 J5 z' v9 L+ _这样一来,结构设计是简单了,图纸也大大减少了,设计的速度快了,改革的目的达到了。但是,给施工带来了麻烦:图纸看不懂!许多人这样说。
0 n  `5 t) d- z“以前的图纸设计得太细,以至任何人都能看懂,没有资质的人也能施工,从而造成许多质量问题。现在只有经过专业训练的人才能看懂图纸、才会施工,从而促进质量的提高——这就是‘平法’的贡献”, “平法”的设计者这样说。/ }4 @+ p5 q" \0 r# J
然而,设计简单了,但施工麻烦了,预算的工作量更大了,这些矛盾如何解决呢?不少人对我提出这样的问题。我说,我们的“平法”钢筋软件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不过,在推广“平法”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少问题,例如:不少搞设计的同志运用“平法”的时候不标准、不规范;许多预算人员和施工人员技术素质不高,对“平法”理解得不全面、不正确。这些问题不解决,光有一个“平法”钢筋软件也是不能解决问题的。! v. y/ L/ B, n- Y5 m
任何一项重大科学技术的推广,必然要伴随一个广泛的群众性的技术普及运动。以前的结构图纸很详细,大家都能看得懂。现在使用了“平法”设计,有很多人看不懂。将来经过技术普及和提高,大家又都能看得懂了。这个“看得懂——看不懂——又看得懂”的过程,就是一个螺旋式的上升过程,就是全民族科技水平提高的过程。我们举办“平法”培训、编写“平法”教材,就是想为促进这个转化而做出一点微薄的贡献。5 z+ U: m. Y) J( r/ y
在省工程造价协会和各地市协会的支持下,我们举行了多期的“平法”(以03G101-1为中心)的培训工作。但是,这仅仅是一个开端,继03G101-1图集之后,国家又发布了03G101-2(楼梯)、03G101-3(筏形基础)、03G101-4(楼板)等图集,而且,我们对“平法”技术的认识也在不断地提高,因此,在全国范围内有进一步深入学习研究“平法”技术的必要,这就是我们举办这个“平法实用技术讲座”的目的。讲座采用问答方式进行,内容有一定的连贯性。" O! b3 @* ~' Z, _8 g
在学习推广“平法”的过程中,我们在网上或其他场合与“平法”创始人陈青来教授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讨论,还有和广大工程技术人员的交流,当然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自己的钻研和理解。由于个人水平有限,如有认识不到或错误的地方,请大家批评指正。* }1 L9 Y- E5 l/ Z9 U
编者 陈达飞3 C3 ?) k7 E3 J+ G) q
2005年7月于太原% }. f4 s& X3 @8 s4 z7 C

: {0 i$ F7 _/ h) [& V% i! C2 b0 Y% D  ^/ \! q( f( v. H& O! k
1、我们现在有举办平法实用技术培训班的教材,一共两本:一本是《平法实用技术讲座》,另一本是《平法梁图上作业法》(讲解如何从梁的集中标注和原位标注计算出梁的各种钢筋的方法。)如有需要者可电话联系:0351-7221963 或 0351-7229950
% q' P' d4 p: e, E" h2、将来是准备出书的。待正式出版之后再通知大家。
( Q1 ]/ W6 L5 q* \) L6 t" E0 q* [; `' R, u) g1 ]
! A. h: K1 l5 d# z6 W

( Q1 q4 ^0 D& E$ D问:在实际工程中,经常看到框架梁的悬挑端要进行众多内容的原位标注,这里面有哪些道理?在梁的悬挑端上要进行哪些原位标注?0 n; u5 Z* E* L0 z
( w3 A3 ?8 n( c1 y+ B
答: 框架梁的“悬挑端”与一般的“跨”不同,也可以说它是特殊的“跨”,因为“悬挑端”的力学特征和工程做法与框架梁内部各跨截然不同。所以,在设计图纸时,要保证在“悬挑端”有足够信息的原位标注。在使用我们的“平法钢筋自动计算软件”时,也要在“悬挑端”做好原位标注。& o; V4 o) m8 n) i. u: c
需要注意的具体事项如下:" [) n! a( C. I
1、在悬挑端的“上部跨中”的位置进行上部纵筋的原位标注。因为悬挑端的上部纵筋是“全跨贯通”的,所以原位标注在“上部跨中”是应该的。
4 B4 A6 b& X8 |3 w+ i; F' P# V2、在悬挑端进行下部钢筋的原位标注。悬挑端的下部钢筋为受压钢筋,它只需要较小的配筋就可以了,不同于框架梁第一跨的下部纵筋(受拉钢筋)。换句话说,框架梁第一跨的下部纵筋不伸到悬挑端内,而伸到端部框架柱外侧然后拐15d的直钩。
" Y! Z* C3 I5 m4 P- q% a3、在悬挑端进行箍筋的原位标注。悬挑端的箍筋不同于框架梁集中标注的箍筋。因为框架梁集中标注的箍筋一般都有“加密区和非加密区”的设置,例如:采用φ8@100/200(2) 这种格式。而悬挑端的箍筋一般没有“加密区和非加密区”的区别,只有一种间距,例如:采用φ8@200(2) 这种格式。
) L7 r$ c" _2 K) B6 N8 i4、在悬挑端进行梁截面尺寸的原位标注。悬挑端一般为“变截面”构造,例如,梁根截面高度为700,而梁端截面高度为500,设梁宽300,则其截面尺寸的原位标注为:300*700/500。在软件操作中,则把它标注在原位标注的“截面尺寸”一栏中。
: T  C. E9 [! D. z$ N1 Q
# |5 F6 V% }1 I$ Z2 V+ S问:陈教授,我有个问题8 C5 m. j4 m4 z$ C5 o$ |& G
多肢箍时,外箍是包住梁主筋,内箍包住几跟钢筋呢?比如梁主筋为5根,我的内箍应该怎么箍法?
" [$ G6 S8 G1 I1 m; |# \$ v! V谢谢回答~
; ?9 h6 w% M8 q) W' @- N% x$ s答:我的观点是:* k' S/ t1 R" M/ Q% n
1、梁的主筋(不论是上部纵筋还是下部纵筋),都应该在梁宽范围内(具体说是应该在外箍宽度的范围内)均匀分布。& Y7 M" e: N( X0 n5 Y: y
2、采用“大箍套小箍”方式的梁内箍的每个垂直肢(不论是双肢箍还是单肢箍的垂直肢),都应该在梁宽范围内对称分布。
. a& D9 [6 j# [6 I. k2 [4 f3、根据上述原则,当“梁主筋为5根”时,梁内箍应该箍住第2、4两根梁主筋。' u8 c9 l, Z6 q- j- e
再问:谢谢您,还想问的是,如果梁上下钢筋根数不一样,比如上部5根 下部六根  m. W4 p9 h9 ^, Z- b( ]! x3 A1 n
这时,应该遵循什么原则?
! W8 f$ M1 k1 p+ o/ }答:再补充一下“梁上下钢筋根数不一样,比如上部5根、下部6根”的问题:/ I- j  x9 S1 d# G3 Q) i
6、最近和施工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讨论了这个问题,他介绍了他们在工程施工中的习惯做法:
/ T7 j4 D  c' q$ q把梁的6根下部纵筋按间距均匀来布置。梁的5根上部纵筋的第2根和第4根与梁下部纵筋的第2根和第5根分别上下对齐,梁上部纵筋的第3根就布置在梁的正中央。(按四肢箍)其内箍套住梁上部纵筋的第2根和第4根(也就是梁下部纵筋的第2根和第5根)——这样保证了内箍的垂直肢是垂直的。+ z, K7 `+ B+ P% \7 \! e
7、这样,又得出了梁钢筋布置的一条原则:纵向受拉钢筋优先均匀布置。(在本例中,梁的下部钢筋是纵向受拉钢筋,所以优先把梁的6根下部纵筋按间距均匀来布置。)
7 t+ g3 V' x7 t# o, M% O再问:陈教授要是按您的说法,那么小箍与外围大箍的重叠部分不是太长了吗?
7 f3 n1 R/ O+ z答:1、为了“实现受力纵筋的均匀分布”,有时小箍与外围大箍的重叠部分长了一点,也是在所难免。
% C. t2 H! n/ e7 C! q. W; v! A, v2、“小箍”宽度的计算,应该以“实现受力纵筋的均匀分布”为控制条件,而不应以“箍筋立柱均匀分布”为控制条件。
1 K3 Z7 Q' d5 C/ |' a: s2 ?; i2 H" H7 `/ d0 S. \2 |
* \" K9 A! `2 p4 n, n; ?  Z" ~
问:03G101-1图集关于纯悬挑梁(XL)和各类梁的悬挑端配筋构造有哪些规定?其上部纵筋和下部纵筋各有什么特点?9 v% H: W; I- A
答:纯悬挑梁(XL)和各类梁的悬挑端的主筋是上部纵筋。03G101-1图集第66页是这样说的:
7 x- q% L/ s' `, n( n; }1、第一排上部纵筋,“至少两根角筋,并且不少于第一排纵筋的二分之一”的上部纵筋一直伸到悬挑梁端部,再拐直角弯直伸到梁底。“其余纵筋弯下”(即钢筋不下弯45度的斜坡)。0 f( V% B) l" A5 t$ L
例如:第一排上部纵筋有4根,则第1、4两根一直伸到悬挑梁端部,第2、3两根在端部附近弯下45度的斜弯。- V  V' C. Q% {& @& a
再例:第一排上部纵筋有5根,则第1、3、5三根一直伸到悬挑梁端部,第2、4两根在端部附近弯下45度的斜弯。
$ b4 i$ Q# Z* ~$ S/ q3 K1 ~2、第二排上部纵筋伸到悬挑端长度的0.75 处。
; o  q6 q& w* F8 x3、纯悬挑梁(XL)的上部纵筋在支座的锚固:图上的标注为“伸至柱对边(柱纵筋内侧)且≥0.4La”。- o! g+ T# m5 v* V2 }
而在“注1”中指出:“当纯悬挑梁的纵向纵筋直锚长度≥La且≥0.5hc+5d时,可不必往下弯锚;当直锚伸至对边仍不足La时,则应按图示弯锚;当直锚伸直对边仍不足0.4La时,则应采用较小直径的钢筋。”——可见,纯悬挑梁的锚固方式和做法,与框架梁在端支座上的锚固方式和做法相同。
0 T. O) m2 A7 W& U4、至于纯悬挑梁和各类梁的悬挑端的下部纵筋在支座的锚固:其锚固长度螺纹钢为12d,光面钢筋为15d 。
$ F% `+ V! |# [; n, T( ?有人问:框架梁第一跨的下部纵筋是否一直伸到悬挑端上去?回答是:不应伸到悬挑端上去。因为这两种钢筋的作用截然不同:框架梁第一跨的下部纵筋是受拉钢筋,它一般配筋较大;而悬挑端的下部钢筋是受压钢筋,它只需要较小的配筋就可以了。所以,框架梁第一跨的下部纵筋的做法是伸到边柱进行弯锚;而悬挑端的下部钢筋是插入柱内直锚即可。
% [2 x/ K; S! x这里,还需要说明几个问题:
6 s% ?" r! z& F  Q7 c6 H第一个问题:有人问,纯悬挑梁和各类梁的悬挑端是否考虑抗震?回答是:在设计时不考虑抗震。你看看图集中计算锚固长度时使用“La”而不是使用“LaE”就明白了。& d- P: k. ?7 p* ^  z9 s
第二个问题:上述第“1”条中“上部纵筋一直伸到悬挑梁端部,再拐直角弯直伸到梁底”的问题。从图中在钢筋图形旁边标注“≥12d”,于是有些人以为钢筋的直钩长度等于12d即可。可是陈青来教授说,大家要注意“图形语言”,在大样图中钢筋的直钩一直通到梁底。所以,正确的理解是:钢筋直钩一直通到梁底,同时≥12d 。
$ w& X+ W% z/ k第三个问题:上述第“1”条中第一排上部纵筋“弯下”45度的做法仅适用于“长悬挑梁”——这个问题另列专题在后面讨论。3 u0 S# {0 N2 n( _) e
再问:纯悬挑梁(XL)和各类梁的悬挑端的主筋是上部纵筋。03G101-1图集第66页是这样说的:
- I$ c8 B, {* p) J2 t0 o1 v1、第一排上部纵筋,“至少两根角筋,并且不少于第一排纵筋的二分之一”的上部纵筋一直伸到悬挑梁端部,再拐直角弯直伸到梁底。“其余纵筋弯下”(即钢筋不下弯45度的斜坡)。
& _- c) F# P2 o: X% p6 o解释中的:(即钢筋不下弯45度的斜坡)“不下弯”是否是笔误,按例子其余钢筋在端部附近弯下45度的斜弯。; F; n/ W7 o! f4 t( m
答:你看得很仔细,非常感谢。“不下弯”确是笔误,应为:1 b" P- W. V# V% ?
1、第一排上部纵筋,“至少两根角筋,并且不少于第一排纵筋的二分之一”的上部纵筋一直伸到悬挑梁端部,再拐直角弯直伸到梁底。“其余纵筋弯下”(即在端部附近钢筋下弯45度的斜坡)。, y. s2 N# I+ s5 X9 e* _/ A( t
再问:悬挑梁的支座,有负筋的话,那负筋的长度按长跨吗>\1 F8 F8 H! F8 i9 T4 o. e
  比如啊,两跨,悬挑的左边是6米,悬挑2米,那负筋一直伸到悬挑端部吗?要弯下吗?$ O; Z( W* E& h0 u5 K! ^3 P
  我们这边对于悬挑有一个详图的,就是角筋啊,一直伸到悬挑端部,弯下,再往根部伸两宽加50,在上弯45度,再往根部伸20倍钢筋直径.+ }9 ~/ @  o" Z; O  m$ ^4 g' Z
  还有股金开口一定要放下面吗?(一般人家多这样做,如果股金开口放在上面可以吗?
6 n8 r. J& W1 d1 p) g( H2 a答: 1、悬挑梁的“负筋”——也就是悬挑梁的主要受力钢筋(受拉钢筋),它应该在整个悬挑长度“满布”。比如你所举的例子,就是在“悬挑2米”的长度范围贯通布筋——当伸至尽端时,向下拐至梁底。这一点在03G101-1图集第66页说得明白,我在“平法讲座”正讲到悬挑梁的构造要求,你可以继续看看。! J$ n4 X- o2 V: U. J% i
2、关于“悬挑有一个详图的,就是角筋啊,一直伸到悬挑端部,弯下,再往根部伸两宽加50,在上弯45度,再往根部伸20倍钢筋直径”这样的问题,我也曾经和陈青来教授讨论过,他说,悬挑钢筋的形状没必要搞得如此复杂,按标准图集即可。不过,我认为,如果某个具体工程的设计师已经做出这样的设计,那么还是应该按照设计师的要求去施工。因为在具体工程中,设计师是优先于标准图集的。
7 p# x# j* }' O/ x9 O' I3、关于“箍筋”的开口朝向问题,我前天在回答“关于箍筋的问题”时已经详细回答过了,你可以翻开看看。/ ^' ~( Y: |& ~5 K6 J* m

& }( d& I; |: z+ l- s# b: B问:1、梁的下部纵筋一定要在中间支座锚固吗?
+ L+ h+ ?) F0 K2、从03G101-1图集第54页的图中,两边钢筋的切断点都在中间支座上,可否理解为两边钢筋在中间支座搭接?( H; H7 M. Z0 w9 u
3、不是说“能通则通”吗?支座两边直径相同的钢筋贯穿中间支座,不是可以降低支座处的钢筋拥挤程度吗?1 i# Z" }4 i! o/ I) T
答:1、从03G101-1图集第54页的图中可以看出,框架梁的下部纵筋一般都在中间支座锚固。1 ]; I7 o* s% `3 h, Z) B% t$ ^
其锚固长度同时满足两个条件:
: [. r, R( T8 \5 }(1) ≥ LaE, C0 }6 l! H. [0 V& u* l1 A% h
(2) ≥ 0.5hc + 5d (即是“超过柱中心线5d” )
% }6 g' B' R8 a" j0 U/ q6 n2、第54页图中所示的“梁下部纵筋在中间支座的构造”,说的是“钢筋锚固”,而不是“钢筋搭接”。 “钢筋搭接”是两根钢筋之间的行为,“钢筋锚固”是一根钢筋对于支座的行为。图中所标出的“锚固长度”是每根钢筋从支座边缘到切断点的距离。按锚固长度两个条件之一的“≥LaE”来看,下部纵筋的切断点一般应该伸过支座的另一边了,而不是“在支座内部”了。
; l- p, k5 g/ Q( |0 J3、“能通则通”一般是对于梁的上部纵筋说的,梁的上部纵筋在中间支座上“能通则通”,而上部纵筋可以在上部跨中1/3跨度的范围内进行连接。但是,梁的下部钢筋不能在支座上“能通则通”、而让钢筋在下部跨中进行连接。因为,下部跨中是正弯矩最大的地方,钢筋是不允许在此范围内连接的。
$ ]( r2 B/ @1 f# _1 A- u% D5 x再问:2005年10月21日听了陈青来教授的讲座:下部钢筋也能连通布置,可以在支座处1/3跨度的范围内连接(一般用机械连接)。1 X3 ]4 X; a3 N
答:陈青来教授讲的是两点不同的意思:+ Z# x2 F+ P' @% Y/ Z" s$ h# h
1、对于“非抗震框架梁”来说,可以在“支座处1/3跨度的范围内连接”,因为这里没有正弯矩。——03G101-1图集也已经肯定了这一点。
+ Z8 X. `% i% M4 c5 a: M: e% ~" m2、如果采用一级机械连接,可以在任何位置上进行连接。因为一级机械连接经过国家的多次试验,证明是相当可靠的(拉力试验的钢筋破坏点都不在机械连接处)。: ?5 A) v' x5 c1 m% n" e+ R9 Y% V

/ M9 h1 d2 b0 n0 M" ^问: 03G101-1图集第65页中间支座上部纵筋的延伸长度,只在第一排钢筋上面标注尺寸“Ln / 3” 。 现在工程中出现了中间支座第二排上部纵筋,其延伸长度如何处理?是否可按“框架梁”的“Ln / 4”来处理?; _/ a# i, M/ e2 B
答:答案是肯定的,非框架梁的中间支座上部纵筋的延伸长度同“框架梁”。根据如下:
! x! N) m6 j: U3 q  R# }# e03G101-1图集第28页第4节“梁支座上部纵筋的长度规定” 第4.4.1条:“为方便施工,凡框架梁的所有支座和非框架梁(不包括井字梁)的中间支座上部纵筋的延伸长度a0值在标准构造详图中统一取值为:第一排非通长筋及与跨中直径不同的通长筋从柱(梁)边起延伸至Ln / 3位置;第二排非通长筋延伸至Ln / 4位置。”; t$ d6 E- S  R$ H. X) W
, A% V" w$ x/ r8 O
问:非框架梁L配筋构造: 图集第65页
9 ~. `9 Z+ U+ H" u! ?1、中间支座的上部纵筋(支座负筋)延伸长度为Ln1 /3 。$ t3 A' x$ d8 @3 M# i! }: N
2、端支座的上部纵筋延伸长度标注值为Ln1 /5 , 然而后面还跟着一个“(Ln1 /3)”。
$ Y+ {1 o# [. h& i非框架梁端支座的上部纵筋延伸长度取Ln1 /5 还是Ln1 /3? 什么时候取Ln1 /5 ?什么时候取Ln1 /3 ?% L- X$ c, x4 U% O' ~5 D
答: 非框架梁L配筋构造: 图集第65页0 F3 T: q# I3 z0 {! F& H
1、一般情况下,梁端部上部纵筋取 Ln1 /5 (Ln1为本跨的跨度值)。
, X5 s+ Y  O$ {$ X( I) y2、图题“非框架梁L配筋构造”的下方有一附注“(括号内的数字用于弧形非框架梁)”。所以,我们可以理解“Ln1 /5 后面跟着的一个(Ln1 /3)”的意义为:4 x; ]% Y, B8 d5 C2 w1 Y: O* N
弧形非框架梁的梁端部上部纵筋取 Ln1 / 3 (Ln1为本跨的跨度值)$ Z5 X# ~6 ^# M8 T9 h
3、本页的“注1”指出:
7 k! @! l7 ^3 j; m  {当端支座为柱、剪力墙、框支梁或深梁时,梁端部上部纵筋取 Ln / 3 ,Ln 为相邻左右两跨中跨度较大一跨的跨度值。
  e, v( o' X6 p这一条必须注意。当一道非框架梁两端支座的属性不同(例如一端为普通框架梁,另一端为剪力墙)的时候,这两个端支座上部纵筋的延伸长度是不同的。 / u$ Y0 U$ @* r
有人要问:什么是“深梁”?(注:《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中找不到“深梁”的定义。)* J0 t8 W0 q( X0 b9 l! Y9 i
《简明钢筋混凝土结构构造手册》中关于深梁的定义:
5 L8 u6 l9 \+ v8 m对L0/h<5的钢筋混凝土梁宜按深受弯构件进行设计。其中L0/h≤2的钢筋混凝土简支梁和L0/h≤2.5的钢筋混凝土连续梁成为深梁。8 ]2 ?# F+ n: H9 U
此处,h 为梁截面高度;' g! b: H1 a: D1 J# Y
L0 为梁的计算跨度。可取Lc和1.15 Ln两者中的较小值,
4 o% I7 N# a6 wLc 为支座中心线之间的距离
$ H$ t4 Y: _: I9 kLn 为梁的净跨
# ^1 ]0 S8 t$ S3 [7 S) r问:03G101-1图集第65页“L配筋构造”,下部纵筋在端支座的锚固,图示尺寸为直锚“12 d(La)” 。* F3 `1 M/ f/ E2 M2 Q# |/ s. }
1、下部纵筋在端支座的锚固——标注“(La)”是做什么用的?
0 B+ \4 W4 _; N$ ~* h/ }5 U2、03G101-1图集第35页的注3指出:“在任何情况下,锚固长度不得小于250mm”。现在非框架梁下部纵筋“直锚12d”是不是太小了?9 u/ ~6 G; x* @" o* A1 ^
答: 1、注意看图题“非框架梁L配筋构造”下面括号内的标注“括号内的数字用于弧形非框架梁” 。 所以,“(La)”用于弧形非框架梁下部纵筋在端支座的锚固。9 k- A, K% j' m' E- B
2、03G101-1图集第35页的表格题目是“受拉钢筋的最小锚固长度La”,所以,该表格的注3:“在任何情况下,锚固长度不得小于250mm” 指的是受拉钢筋的最小锚固长度。
3 G% K# s" n% F由于在设计中非框架梁不考虑抗震作用,所以非框架梁的正弯矩只存在于跨中,在支座附近没有正弯矩。这样,非框架梁下部纵筋在支座附近为“受压钢筋”,所以不受图集35页“受拉钢筋的最小锚固长度不得小于250mm”的制约,直锚12d 就足够了。4 E# J- o2 m# q& l
3、还有请大家注意本页的注6:“梁下部肋形钢筋的直锚长度见图注;当为光面钢筋时,梁下部钢筋的直锚长度为15d 。” 这就是说,直锚长度12d用于螺纹钢筋,直锚长度为15d用于光面钢筋(一级钢筋)。
7 M6 V- Z/ m3 k4 Q
3 R! s- q) \- i; d* s( ?3 w; R) h问:1、03G101-1图集关于“梁变截面”有哪些规定? 1 b4 R9 D) D8 H* v  _' {9 Q) i- U
2、有的设计把一道梁的某跨尺寸改变得与其他跨大相径庭,不仅截面尺寸不一样,而且梁顶面标高也不一样,还不如另设一个“梁编号”。
. L1 Y) _; t8 _% x: p/ t# @0 \3、“平法钢筋自动计算软件”是如何解决“梁变截面”问题的?
& P# o7 ~5 \/ H$ ]% f4 x5 V" `9 y0 I答:1、 “梁原位标注变截面”是03G101-1图集所允许的。
& L# |, E5 a6 K(1) 03G101-1图集第26页指出:当在梁上集中标注的内容(即梁截面尺寸、箍筋……)不适用于某跨或某悬挑部分时,则将其不同数值原位标注在该跨或该悬挑部位,施工时应按原位标注数值取用。
! H7 l0 R0 q0 ~) U9 V2 U" z(2) “梁原位标注变截面”在实际工程中是经常发生的。
& Y4 e" O5 ^6 ~; F6 _1 s* l9 k  I2 P2、“梁变截面”问题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 D+ d% t; _5 ]8 I; N$ |& y( E9 M
(1) “梁变截面”可能变截面高度,也可能变截面宽度。
/ o) i, L- B. n0 ]由此引起的相邻两跨梁的截面关系,可能有多种情况:$ p. Y# s+ p. R2 v4 x: w: N6 A) Z# V
上平下不平、下平上不平、左平右不平、右平左不平
7 L% B, ]6 ]0 {6 F, p  F3 ~6 ^或者是上面几种情况的组合。
; Y9 q# U% B: @& v' |, K3 z% Y2 n(2) 由此引起的“钢筋”问题,不仅是“箍筋”,而且更为难于判断和处理的是:变截面跨与相邻左右两跨梁的纵筋的走向处理。(详见03G101-1图集第61页)
( P5 E, o! ^- c+ q, R+ P+ J第61页有7个节点构造图。其实,第61页的构造做法的基本点的就是:
# y; B7 c- X, R; U5 P/ |能通则通:能伸入另一侧梁的纵筋的直锚长度为 LaE (La)2 u' K7 g( K; |/ d- I) X7 x
不能伸入另一侧梁的纵筋就进行弯锚,即伸至对边后弯钩 15d ,其直锚水平段要求≥ 0.4 LaE (≥ 0.4 La )6 F; k$ b9 `0 s+ z8 o
〖注〗“能通则通”还表现在以下一点:/ U; r  D7 z1 \  n6 ?+ ?/ {
当梁下部纵筋抬升的斜率≤1/6时:(节点⑥)支座两边相同直径的下部纵筋可连续布置即抬升穿越支座。- `3 _0 r' c  s' f$ R" Y
(3) 什么事情都有个“度”。如果“梁变截面”变得太离谱了,造成某跨的截面长宽尺寸与邻跨大不相同,而且梁顶标高也不一样,那真的不明白把这样的两跨梁编成同一梁号还有什么意义? 我以为,不同的各跨梁编成同一个梁号,是为了使梁的上部通长筋能够贯穿各跨。如果连“梁顶标高”都不一致,则这样拼凑起来的“一根梁”还有什么意思?好不如分开编成两个不同的梁号算了。
6 S/ G$ V# k2 E: r( O3、我们的“平法钢筋自动计算软件”软件,先抓住最普遍的情况入手去解决“梁变截面”问题。
0 E7 ^& }8 V' a$ @# N(1) 经过调查研究,实际工程中,最普遍的“梁原位标注变截面”方式是:9 Z: s& Q# V5 g+ p* R
只变“截面高度”——而截面宽度一般不变。
- u  @$ j" K0 o相邻两跨梁的截面关系是:上平下不平。
5 M$ _) T, }$ x( v' e& [7 p% Y/ b(2) 这样,处理起来就比较简单了:8 }% I; G. s& C: i4 y) h
① 变截面的“当前跨”——只需要把“箍筋尺寸”改变一下。
' }8 L' `% n3 i7 C3 H; w② 整道梁的“上部通长筋”可以直通过去。
# S) i) `& g0 b4 l! }3 N③ 而梁的“下部纵筋”可以采用“按跨锚固”的方法来解决。9 ?& n" f/ R4 j! O$ L, o9 W7 y
(3) 在梁原位标注的属性框中有一栏的名称为“截面尺寸”。! a' K: ]  K  G8 |4 `
这样,该栏可以接受以下格式的数据输入: ! j. `$ [% V3 S1 M  C6 e
300*700 —— 加腋修正(当集中标注格式为300*700Y500*250时)+ l) O' \: s5 F  ~" B1 j
300*700/600 —— 悬挑端变截面 (斜线前面为梁根的截面高度)
* L0 V/ W: O( U2 k$ R+ m8 ~300*600 —— (水平)变截面 (当宽度与集中标注不同,要提示)
4 d; Y8 [$ l  J0 r, {/ e【说明】 “悬挑端变截面”还可能是“300*600/500”的格式,即梁根截面高度(600)不同于相邻跨的高度(700)。" _* B, e$ P* I0 V" T7 N9 K! F. p9 c

  d3 {. }5 B1 {5 R4 }问:“平法梁”的加腋构造有几种?在何处使用?1 |. ?! k! U, j# S9 ^
答: 1、综观03G101-1到04G101-3图集,“平法梁”的加腋构造有两大类,一类是垂直方向的加腋,另一类是水平方向的加腋(侧腋)。, b5 r$ r$ ]9 ?
2、03G101-1图集第60页“框架梁加腋构造”是垂直方向的加腋,具体说是在框架梁底部的加腋。其构造特点是加腋部位的主筋伸进框架梁或框架柱内的长度≥LaE(≥La)。
% i& f& K' J) f' K) K$ K4 |  j这种加腋构造是设计指定的。例如,在梁的集中标注中注写梁截面高度时标明
8 G- H! v) F% A! X6 c300*700Y500*250
1 q+ V4 J5 t5 v7 I4 K0 U1 X+ K其中“Y”后面的“500”表示腋长,“250”表示腋宽。知道腋长和腋宽,就可以求出该直角三角形的斜边长度,加上直锚长度LaE,就可以计算出加腋主筋
  j' O* W0 |  G6 Q7 \7 R6 g: G) B* I& n
[ 本帖最后由 cad 于 2009-3-22 23:27 编辑 ]
发表于 2009-3-29 10:05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  厉害哦!  那么深奥    不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免责|隐私|版权|广告|联系|手机版|CAD设计论坛

GMT+8, 2025-5-6 06:00

CAD设计论坛,为工程师增加动力。

© 2005-2025 askca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