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D设计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论坛新手常用操作帮助系统等待验证的用户请看获取社区币方法的说明新注册会员必读(必修)
楼主: 007

[练习] 二维作图,(参与有分可加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1-24 22:35 | 显示全部楼层
5 U8 u2 i5 K7 U' Y5 j; A3 k. b& \9 Z7 `

2 D# }" T' B7 Z1.从左往右画直线AB 长度为10.75
8 Z+ q" S* q: v( r. u9 Z( S% T2.将直线AB向上偏移5 得到直线CD4 q, q) H2 {+ ~
3.以C为圆心 画半径为0.8的圆 将圆向下垂直移动0.8 使其上象限点与C重合 记新圆的圆心为O4 ?0 P& R8 ?. y( z6 Z$ n6 O$ G3 C
4.连接OB 过O作垂直于OB的直线 交圆O于点M
9 G# h& ^8 {' [0 I  y5.过M作直线垂直于AB 交点为N: A( J; u, F' m+ j
6.以M为基点移动OM到N O对应的新的位移点记为O'
) d  X5 y1 @# U' n6 L9 {( K7.连接O'B5 D/ A1 Q/ K+ U! z8 J$ Y9 b7 C
8. A B O' N 的依次连线即为结果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08-11-24 23:2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3 mop259 的帖子

我当时忽略了这一点,按理论上来说!角度肯定会发生变化,可能我当时的标注的精确度没有调好,所以造成这样的结果!在此向大家表示道歉!
发表于 2008-11-25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按照33楼朋友的画法做了一下,斜边长度11.56,可是版主说是11.562,不知哪边出错了? / V( M1 [* e) y& ^- `' n# w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发表于 2008-11-25 00:0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visardwl 于 2008-11-24 22:35 发表
+ Z) f4 X. o7 i7 U4 I9 S44796' ~% w$ j3 D& u6 f2 A
9 M% L1 w  H: q9 b+ T7 K- {4 O' z- G$ \
1.从左往右画直线AB 长度为10.751 q' _5 x. H7 d( M+ I) \
2.将直线AB向上偏移5 得到直线CD3 v$ q) {- k5 D) \0 `- k% ?6 E- x
3.以C为圆心 画半径为0.8的圆 将圆向下垂直移动0.8 使其上象限点与C重合 记新圆的圆心为O
  m/ h; @1 o% E9 b9 k4.连接OB 过O作垂直于OB的直线 交圆O于点 ...

6 z) O( U; c3 k1 D$ E4 b楼上的朋友,我用你的方法做了一下,但是角度也不是很标准,把标注角度的精确度调到0.0000,角度为:89.7468
发表于 2008-11-25 08:2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凡不了 于 2008-11-25 00:00 发表 $ q& |/ t2 ^- j, ^4 r9 ]
按照33楼朋友的画法做了一下,斜边长度11.56,可是版主说是11.562,不知哪边出错了? # Y8 q+ _: B% E. J! B0 d: r
44801
* z% L1 |# f5 S' G
没错,因为你只保留了2位小数,如果是4位小数的话,应该是:11.5609。与楼主后来说的尺寸有误差。不知是谁错了,所以说仅供参考。
发表于 2008-11-25 09:0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007 于 2008-11-22 21:23 发表
$ S4 ^, M" k4 m, ^% ^, ~6 r# c练习 作图有分加,要过程
$ j; v  R: G6 m: h

0 Z2 X5 ~' I# a8 g' G$ V$ |5 a0 U- ?, h0 ~, \  e( U& i% H( G
我的作图过程如下: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08-11-25 09:2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感觉这题还好做的,主要利用圆的直径和圆上任意点所构成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的性质。
$ |4 G. \' \+ W0 b, `$ c/ a' Q$ D8 a& H/ F* W; S- A
file:///D:/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2.jpg* Y9 i6 l$ R6 ?+ [" P% n8 H

. f6 t$ ?- Q! o ) g' a; t3 Z. l* M
不过好像BD的长跟各位DD说的不一样啊。
7 ^- L9 b8 B( T  ?9 }我是按自己的想法做的,如有错请给位给点指导啊!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08-11-25 09:3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一心求学 于 2008-11-25 09:02 发表
) s5 B% j; P8 n( B$ O9 G: {0 J4 i4 Q# q+ n: O7 l8 ], Z4 \
8 S% D: P2 m' k+ ]4 e

5 w3 R; ]) i* c我的作图过程如下:

4 Y+ j/ f& d& \6 H% @. Q  u$ _, s# V# y0 r
尺寸做错了,重新上传一次啦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08-11-25 09:3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53 一心求学 的帖子

还是错了尺寸啦,10.5应是10.75,算啦,不改了,大概画法就是这样子啦
发表于 2008-11-25 10:11 | 显示全部楼层
1.画10.75水平线
, o$ q" {9 s% G8 u  G2.在左端点作R5的圆
% }9 a/ q7 @/ P& b8 q3.在左端点作垂线交R5圆上端点! b- G" N9 o. }- k0 f+ ?
4.以R5圆焦点作R0.8圆
. p" H) B3 ~2 h) \* ^5.过10.75直线右端点左R0.8圆下切线5 J; Y7 V) V3 J+ a0 Q5 w. G. V
6.连接R0.8圆下切点和R0.8圆心
# |/ P9 O& m1 f  L# SD:/未命名.jpg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08-11-25 10:52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08-11-25 12:18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哈,做出来了。! r. H  l* h1 @
是从http://www.askcad.com/bbs/viewth ... p;extra=&page=1这个帖子的8楼凡不了的方法想出来得。6 h4 \) }+ {5 M7 ~! O1 z( D
将图中白色向下平移右下圆半径长度得到绿色的。: _, x/ ?* s# F8 |8 W" i
1.先画一长为10.75,宽为5的长方形。# _- |" F+ i* @
2.然后以左上角为圆心画半径0.8的圆R1,右下角为圆心画半径为1.6的圆R2。
7 C& K' {9 ~, e' g3.从R2与右边宽相交点起画一与R1相切的直线。
; C4 A* s  f. ?$ Y  ?+ p: v4.然后R1,R2,和那条直线全体向下平移1.6。0 h& G2 r! B" C
5.然后延长与R1相切的那条直线交于长方形左边宽。
* ?. _& ~3 `6 b0 {/ u! {' [6.以5所画交点为垂足画线交于上边长。0 i" W( a9 C$ J
答案就出来了。
9 N2 a- s/ O$ ~2 v* T& W1 Y" f/ [' F. T( g0 ^, h
[ 本帖最后由 mop259 于 2008-11-25 12:30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08-11-25 13:2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mop259 于 2008-11-25 12:18 发表 ! u5 t" \# i' _( f! w& m
哈哈,做出来了。
8 t5 j$ l, L& r: }是从http://www.askcad.com/bbs/viewth ... p;extra=&page=1这个帖子的8楼凡不了的方法想出来得。1 \( N3 q9 _9 ~( a' R. V" r9 @
将图中白色向下平移右下圆半径长度得到绿色的。5 X0 n, m9 O2 Z4 C  T
1.先画一长为10.75,宽为5的 ...

, O+ _+ _' k- ^1 z( u$ r. L9 W$ |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08-11-25 14:28 | 显示全部楼层
48楼的图又仔细验证了一下,将0.8的直线放大后发现并没有与上面的直线相交,难怪斜边长11.56,哎!还是画错了! * Y6 {% w! C! ]2 E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发表于 2008-11-25 14:43 | 显示全部楼层

实在忍不住想对大家说几句了

这个图是没有常规的CAD二维精确画法的--这里所谓的“精确”是指可以用数学方法证明画法成立。
# j4 L( y* _$ [" s* j) Y要想精确地、符合数学原理地画出本图,只有一个方法:三维空间的圆锥解法。道理很简单:这个图形的数学模型表明,要想画出这个图就必须用到除圆和椭圆以外的圆锥曲线。/ a% o( x5 a. l! _
那些以为自己已经画出来了的朋友,可以尝试用数学方法证明一下,你的方法对吗?其实也不用证明,只要提高标注的精度或比例因子,就可以看到你所画结果的误差了。
" H. ]) T! y; C- {限于篇幅,本帖不具体介绍圆锥解法的数学推导过程,只介绍本图的画图步骤,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证明一下。
3 i) D! J2 y# @8 P
, ^  x4 }8 P" A0 Z1、在世界坐标系画三条直线如图1。其中10.75和5都是已知条件,较长的两条直线画法很简单,最短的直线可以先计算出长度再画,也可以用'cal透明命令输入算式画,也可以先画出长度为6.25的直线后再参照缩放为原长度的10.75分之一。4 x& h) f# {0 a. _! y
5 F- }5 I, _4 s4 a  ~% ~9 R
7 x0 H( ^1 x6 ]5 s% k' Y

5 u+ w$ B5 D! U- ^: }$ A5 q9 Q2、进入主视图,画一个如图2的圆锥,圆锥的斜边长为42 f4 R: E: ^7 _, s

6 V; ]+ K4 G! q
; w5 G; g- F2 P7 B9 e+ l; g! D% A* X( A& L' V
3、以圆锥顶点为基点,把圆锥移到长度为5.375直线的端点,见图3
& I6 A8 r  I2 {) J+ D0 M( N
0 I2 _- x6 [/ U% |4 @6 Q
# ]5 d" G  U8 m0 {3 V
# h; V' q# F1 a2 d  ?$ m9 E: |4、用过原点的主视图ZX平面剖切圆锥,保留其中的一半,见图41 F* c$ f( d1 c

7 t" A6 O* \% D* [. Y9 b& Q( @1 A8 v3 u

% F4 V# C( _- a0 [5、回到世界坐标系,以原点为圆心、半径0.8画圆,见图5
# t; K! j8 H5 y% w9 s- L4 k, t8 u
. Q; _5 ]; r, u  @1 G" w7 n4 W9 {, k4 `( E& b; q3 R5 f$ L4 c' b

5 |, B. z5 ?2 q- W. E6、把圆压印到实体上,见图65 V" I1 \* c/ Z9 M; t

, `& I$ N" Q  ?" Z" X5 v- O+ v8 ~+ |

* w$ e" d' F4 D- b  n- P4 z5 c7、从圆心到圆与实体交点画直线,这就是最终结果的长为0.8的直线,见图7。后面的步骤略。
& n" ^# U' |+ O2 H# g8 ]
( [9 x2 Y1 [( K- Y0 s! @5 C; Y* }7 v) K

" [: a7 q5 c$ X) E- U3 S" w可能有人认为这种方法太繁琐,甚至有人根本看不懂,那就只能用近似画法了,也就是“无限逼近法”。这种方法没有数学原理支撑,只能是通过反复尝试,逐渐缩小结果的范围,使画图结果向理论值无限逼近,直到满足精度要求或达到CAD软件能够承受的极限。具体的用法因人而异,公认比较好用的是“轨迹法”) P8 J5 t6 ~6 z- e1 u
* }4 T0 ~& N! Y' q& F
1、按图8画直线和圆$ I' r- a3 m: z
  W1 ?0 ?7 p8 k9 }- s, x
& E) P7 v5 S& o! T" ^

) M0 f# D) c6 d2、把圆向右移动一小段距离(图9的距离是0.4),再画切线和垂线;然后再把圆向右移动0.4,再画切线和垂线,见图9$ c; k  H* v( B* B$ N

- c/ i  Y! |, i, F& o0 k; J, X
- D& C5 {/ j& u- N
7 l) G6 x2 Y9 x+ W, O3、用得到的三个角点画样条曲线,见图10。也有人喜欢三点画圆,用法大体差不多,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尝试。
  w# F1 o) L3 J5 c7 @3 c. ?5 O0 ^
0 @9 _- F! Y) d' w7 A6 ]) I6 m
, j, M1 P+ A1 A" Z+ f  A5 x
  s1 w0 K2 b+ L  ^* G4、以样条曲线与垂直直线的交点为圆心、半径0.8画圆;再以其与上方水平直线交点为圆心、半径0.8画圆,见图11) D4 t, E" Q) k0 M) C  k
2 t1 r. e  e* v, n

8 N) T$ }6 |0 G/ j5 y- P
/ h7 E+ S$ S, [! f, a; q: o5、画切线和垂线,线性标注,已经精确到小数点后4位,见图12% U" }: ]# r$ b; N

- Z1 i: J% z% R0 W" H: H9 c# x7 M
. }# o& n* H. I( S; p1 U$ U. v1 ]* T+ w/ p
6、如果嫌精度不够高,可以删掉样条曲线,用4个角点重画样条曲线,重复上面的步骤,这次已经精确到小数点后8位,见图13。依此类推,直到满足精度要求。( s$ d/ [5 B. f% F9 L' w
& m+ T* e& O+ E
1 y$ g2 l+ q) _  `/ \, D/ U4 q
5 K) x; Y$ l) q; @6 m7 q% c
用手工方法无限逼近,操作上很麻烦,精度也有限。如果学会了二次开发编程,就可以把这个工作交给电脑完成。下面是用VBA方法画本图的代码,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研究一下。加载这段程序画出的图的精度比圆锥解法还要高--这是由于计算机浮点运算的精度所导致的,不是圆锥解法的问题。
# n. g  _, q0 ^. D1 A: d# b/ e- `3 O
  1. Sub A()# X5 k7 r- @+ M8 O
  2.     Dim L1 As AcadLine, L2 As AcadLine, P(2) As Double, M As Double, N As Double
    5 ^$ k9 Z' l( h1 e! c7 }; c- g
  3.     With ThisDrawing
    & V& i# ^' \- J4 D& O
  4.         P(0) = 10.75
    2 Z) C' l* a6 K3 p6 E
  5.         Set L1 = .ModelSpace.AddLine(P, P)  _+ O) ^/ K8 S4 r: ^# y; H
  6.         Set L2 = .ModelSpace.AddLine(P, P)
    5 g  g% f' f3 g- P" ]/ D4 p
  7.         P(0) = 0
    # D' D" ]. f4 s8 ~" K
  8.         N = 5
    4 @" D) n1 O$ ?% j
  9.         Do
      Q& O8 r/ e# Z! c+ L& q
  10.             P(1) = (M + N) / 2  n2 r, }' W- ]2 S8 R
  11.             L1.EndPoint = P
    . n* @; [1 x. {& t: k
  12.             L2.StartPoint = P
    + L& p, Z) U4 f
  13.             L2.EndPoint = .Utility.PolarPoint(P, L1.Angle - .Utility.AngleToReal(90, acDegrees), 0.8)
    , }) ^3 r/ {. N) \8 r' a
  14.             If L2.EndPoint(1) = 5 Or P(1) = M Or P(1) = N Then
    " ~  y- j$ Z4 M9 q+ t9 j
  15.                 Exit Do
    ' q( x: p* C, K2 I2 b9 h* c
  16.             ElseIf L2.EndPoint(1) < 5 Then
    . Q. c6 }  Y. {% u$ |' a% r9 m
  17.                 M = P(1)
    ' @4 s; W" y: o9 k& ~) ~3 Y
  18.             Else
    ! H/ m) I8 k$ b$ T
  19.                 N = P(1)
    7 a' i* W0 c- |  R3 k1 t, X4 |
  20.             End If2 I% c/ ]- m3 ^* v- [( T, n; C
  21.         Loop9 n0 D! {5 S$ U
  22.     End With
      y( f  ^0 W% P; J$ a8 e
  23. End Sub
复制代码

( M; K8 O8 W" Z" B) N[ 本帖最后由 woaishuijia 于 2008-11-25 14:46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免责|隐私|版权|广告|联系|手机版|CAD设计论坛

GMT+8, 2025-5-2 10:23

CAD设计论坛,为工程师增加动力。

© 2005-2025 askca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